1月13日,2023年全国台联第二十九届台胞青年冬令营开营式在北京举行。中新社记者 赵隽 摄
全国台联党组书记、副会长纪斌表示,全国台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本届台胞青年冬令营,主体内容分为开营式、“台胞过大年”联谊活动、地方特色分营、短视频作品展示等四个板块,将组织开展以两岸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线下分营活动,以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投身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大潮。
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王正呼吁台湾学子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和台湾历史,多角度、全方位综合了解大陆。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台湾教师陈文成则希望,未来举办更多两岸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交流项目,共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全国台联联络部部长任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本届冬令营围绕新春、团圆等主题,扩展到大陆各地举行。经过数十年积淀,冬令营在台胞青年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冀通过活动为台胞青年打造交流平台,为台青来大陆创业就业、寻求发展提供更多服务与帮助。
“正值春节前夕,大家因为冬令营聚集在一起,感到非常激动。”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文宣部部长刘志一受访表示,期待更多青年透过活动感受大陆的壮丽山川及日新月异的变化。
开营式现场,与会嘉宾以“云授旗”方式向参与举办冬令营活动的大陆各地分营及台北、高雄、澳门分营授营旗,共同启动开营仪式。
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冬令营自1989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8届,共有约7000位台胞青年参与。(完)
【寻味中华】老北京涮羊肉:一锅清汤涮百年****** 中新社北京2月2日电 题:老北京涮羊肉:一锅清汤涮百年 中新社记者 陈杭 杜燕 一锅热气腾腾的老北京涮羊肉,堪称京城冬日最暖的陪伴。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一般认为始于元代,兴于清代。清末学者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将这种“羊肉锅子”的吃法归于北方游牧遗风进化而来。 与汤底红亮、麻辣鲜香的川渝火锅不同,作为北派火锅的代表,老北京涮羊肉主打清汤火锅。“清汤火锅不是一锅白开水,里边有海米、葱花、姜片、口蘑汤等底料。”国家级非遗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立新告诉记者,清汤火锅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吃到羊肉的本来滋味,二是不遮丑,羊肉有问题一口就能吃出来。 ![]() 越是简单的汤底,越考验羊肉的选材。据陈立新介绍,正宗老北京涮羊肉多选用内蒙古羊,“只选用羊上脑、大三叉、小三叉、黄瓜条与磨裆5个部位,占整羊净肉的四成左右”。 “黄瓜条”指羊后腿的大腿内侧部分,因形如两条相连的黄瓜而得名。北京民俗专家翟鸿起在《老饕说吃》中曾提到,他与老友去饭店吃涮肉时点了一盘“黄瓜条”,没想到却端上来一盘真黄瓜,翟老无奈感叹如今许多餐厅都是机器切卷,“谁还剔那肉去?更甭说黄瓜条了”。 开业于1854年的正阳楼饭庄可谓北京早年间最著名的“羊肉名家”,据清代《旧京琐记》记载,“肉市之正阳楼,以善切羊肉名。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后来居上”的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据说曾重金从正阳楼饭庄“挖”来一位刀功精湛的名厨,帮工传艺。 陈立新1971年进入东来顺做学徒,手切羊肉的功夫已有50余年。“左手控制肉片薄厚,右手握刀,横断丝,切出来的肉片纤维短,厚0.9毫米,入锅后一涮即熟,入口即化。”陈立新说,“手切羊肉还要求上下垂直,前后走直线,保证肉片薄厚均匀、排列整齐,每片长15厘米、宽3.3厘米,放在青花瓷盘上隐约可见盘底花纹。” ![]() 涮羊肉“一菜成席”,调料必不可少。以麻酱、酱油为主,韭菜花、酱豆腐为辅,虾油、料酒少许,辣椒油可自行添加,配腌好的糖蒜解腻。 羊肉吃到六分饱,辅料登场。作为涮羊肉的好搭档,冻豆腐吸满汤汁和羊肉的鲜香,大白菜烫后清香爽口、解腻增食,配上刚出炉的混着芝麻香的烧饼,舀上一小碗汩汩翻滚的羊汤,一口吞下整个冬季的温暖。 提到八岁时第一次吃涮羊肉的场景,北京市民贾先生印象深刻,“那时冬季物资不丰富,吃涮羊肉还是很奢侈的”,与亲人围坐铜锅旁,看着服务员添加了高高的烟囱,碳烧得通红,一个人就吃了三盘涮羊肉,味道鲜美至极。工作后,贾先生总是在国庆或春节期间约朋友吃一顿涮羊肉,热乎喜庆的气氛就像除夕一样。 一锅清汤涮百年。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承载情感与味觉记忆的老字号既要留住“老味道”,亦不断向年轻人靠拢。“东来顺打造全新IP形象,发布了由‘来来羊’‘铜锅爷爷’和‘糖蒜狗’组成的‘馋嘴家族’。”东来顺集团副总经理董锴介绍说,在传统火锅堂食基础上,东来顺开发了肉片、肉串、熟食、面点等预包装产品,进入商超、市场、电商平台等,让老字号产品真正走向寻常百姓家。(完)
|